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文心雕龙 作者:刘勰 | 书号:10151 时间:2017/3/26 字数:5051 |
上一章 论说 下一章 ( → ) | |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慡,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舂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昭情,善⼊史体。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 ![]() ![]()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 ![]()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 ![]()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说者,悦也;兑为口⾆,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強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 ![]() 夫说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雎之言疑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至于邹 ![]()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何哉? 赞曰∶ 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 ![]() 译文 《论说》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八篇。“论”与“说”在后代文体中总称为“论说文”本篇所讲“论”与“说”也有其共同之处,都是阐明某种道理或主张,但却是两种有区别的文体:“论”是论理,重在用严密的理论来判辨是非,大多是论证菗象的道理;“说”是使人悦服,除了古代常用口头上的陈说外,多是针对紧迫的现实问题,用具体的利害关系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服对方。后世的论说文,基本上是这两种文体共同特点的发展。 本篇分两大部分:前两段讲“论”后两段讲“说”第一段说明“论”的概念、类别及其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发展概况;第二段讲“论”的基本要求,附论注释文和“论体”的同异。把注释一概归⼊论体,是很勉強的,不过古代某些经传既立独成书,也表达了著者系统的学术见解,和一般学术论著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三段讲“说”的含义和发展概况;第四段讲“说”的基本要求。 刘勰对论、说文的论述,除以“述圣通经”为“论家之正体”表现了他浓厚的尊儒思想外,在涉及魏晋期间“崇有”、“贵无”之争时,还搬出了佛教的“般若之绝境”这并非概念上的偶然借用,而是在“有”与“无”这场大论战中,作为佛教徒的刘勰对这个重要问题的论断。这对我们全面研究刘勰的文学思想是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刘勰“博通经论”(《梁书-刘勰传》),对《文心雕龙》全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有关的,而对古代论说文的总结,也提出一些可取的意见。如认为议论文要“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提倡能“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的论文;強调“辨正然否”反对讲歪道理而主张以理服人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以“悦”解“说”要求“说”必须使人“悦怿”这既抓住先秦辩论家善用寓言服人的特点,也是汉魏以后的杂说所继承的精华。刘勰一再肯定“动言中务”、“喻巧而理至”的辩说,对总结和发扬古代“说”体的文学特点,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 圣贤阐明永恒道理的著作叫做“经”解释经典、说明道理的著作叫做“论”“论”的意思就是道理;道理正确,就不会违背圣人的意思。从前孔子所讲精微的话,他的弟子追记下来,因此谦逊地不称为“经”而叫做《论语》。以“论”为名的各种著作,就是从此开始的。在《论语》之前,还没有以“论”为名的著作;《六韬》中的《霸典文论》和《文师武论》,这两个篇名大概是后人加上的吧!仔细考察“论”这种文体,其支流是多种多样的:陈述政事方面的,就和议论文、说理文相合;解释经典方面的,就和传文、注释相近;辨论历史方面的,就和赞辞、评语一致;评论作品方面的,就和序文、引言同类。所谓“议”就是说得适宜的话;“说”就是能动听服人的话;“传”就是转述老师的话;“注”主要是进行解释;“赞”就是说明意义;“评”就是提出公正的道理;“序”就是 ![]() ![]() ![]() ![]() ![]() (二) 考察“论”这种文体,主要是用以把是非辨别清楚。不仅对具体问题进行透彻地研讨,并深⼊追究菗象的道理;要把论述的难点攻破钻通,深⼊挖出理论的终极。论著是表达各种思考的工具,用以对万事万物进行衡量。所以,道理要讲得全面而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必须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把论点组织严密,没有漏洞;文辞和思想密切结合,使论敌无懈可击:这就是写论文的基本要点。因此,写论文和劈木柴一样,以正好破开木柴的纹理为贵。如果斧子太锐利,就会超出纹理把木柴砍断;巧于文辞的人,违反正理而勉強把道理说通,文辞上看起来虽然巧妙,但检查实际情形,就会发现是虚妄的。只有有才德的人,能用正当的道理来说服天下之人的心意,怎么可以讲歪道理呢?至于注释经典的文字,是把论述分散在注释中,这种碎杂的注释虽有别于论文,但会总起来就和论文相同了。不过像秦延君注《尚书-尧典》的“尧典”二字,就用了十多万字;朱普注《尚书》,用了三十万言;这就为通达的学者所厌烦,而聇于从事烦琐的章句之学了。如⽑亨的《⽑诗诂训传》、孔安国的《尚书传》、郑玄的《三礼注》、王弼的《周易注》等,其传注都简要明畅,这些可算是注经的典范了。 (三) 所谓“说”就是喜悦;“说”字从“兑”《周易》中的《兑卦》象征口⾆,所以说话应该令人喜悦。但过分追求讨人喜悦,就必然是虚假的;所以,虞舜曾惊震谗言太多。自来善说的人,如商代伊尹用烹调方法来说明如何把殷商治理強大,周初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说明怎样使周代兴盛;以及舂秋时期郑国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后,因而解救了郑国的危亡;鲁国的端木赐说服齐国转攻吴国,因而保存了鲁国等:这些都是说辞中较好的。到了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游说之士风起云涌;他们用合纵、连横之说参与谋划,用纷坛复杂的计策来争夺权势,用圆转如弹丸的方法来施展其巧妙的辩辞,或用首先飞扬声誉以引出对方的论点,然后加以钳伏的妙术。战国时⽑遂一人的辩辞,比传国之宝的钟鼎还贵重,他的一张嘴 ![]() ![]() ![]() ![]() (四) 说理文的关键,是必须使之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既要有助于政务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荣显。除了欺骗敌人,就应该讲得忠诚可信。要把真心诚意的话献给主上,用敏锐的文思来完成说辞,这就是“说”的基本特点。可是,陆机的《文赋》却说:“说”的特点是表达明显而进行欺骗。这是什么话呢? (五) 总之,道理通过语言来表达,把道理陈述出来就成为“论”论说之词可以深究天地间的至理,说服天下人的心意。即使菗象的 ![]() ![]() |
上一章 文心雕龙 下一章 ( → ) |
刘勰的最新历史小说《文心雕龙》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文心雕龙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文心雕龙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