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安华文集是崔安华创作的经典短篇文学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短篇文学 > 崔安华文集 作者:崔安华 | 书号:5103 时间:2016/11/12 字数:5420 |
上一章 渐行渐远的乡村货郎 下一章 ( → ) | |
一个扁担两个筐,三五成群走四方。 拨浪鼓子叮当响,扣子鞋带一样样。 ⽇出山头天又亮,叫卖声里生活忙。 昔⽇,在偏僻的农村,走乡串村的卖货郞很多,几乎每天都能听见拨浪鼓声,响亮清脆,萦绕于村子上空。货郞的⾝影,更是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那悠长的叫卖声,淳朴、简单,飘飘扬扬,犹如一首绵绵的情感恋歌,令我魂牵梦萦,思绪滚滚。啊!那把像圆脸的小姑娘摇着头两 ![]() ![]() 拨浪鼓拨浪浪 暮舂正午,尚在休息,余梦中飘来远逝已久的拨浪鼓的拨浪声,拨浪浪,拨浪浪, ![]() ![]() 聚目细瞧,大爷用的拨浪鼓外侧有金属圈,圈上均匀分布着铜钉,其两侧拴有绳,绳头系着两个小木球,摇动手柄小球左右击撞鼓面。随着手臂摇动的快慢急缓,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大爷又换一种摇法“当啷啷噔,当啷啷噔,噔噔”好像奏起有节奏的打击乐。时而⾼昂,时而低缓,节奏优美的乐曲声,引来单位周边住家户的老太太和小媳妇们的光顾,你一言我一语,品评哪个东西好,价钱也不贵,就争相选买自己心爱的小东西。 大爷知我来意,就顺手从三轮车上取下一个马扎,坐下来准备和我长谈。“大爷,您卖这些东西卖了多久了?”“不少年头喽,我挑过担子,拉过架车,推过自行车,现在骑不住自行车了,就换了脚蹬三轮走乡卖货,算来前后大约四五十年了吧。”我说我不能影响您的生意,于是,我就陪他一起溜了两个村庄,一边走一边聊一边拍了几张照片,聆听了老人昔年一段鲜为人知的货郞故事。 少年流浪在他乡 老人家住⾕饶镇,名叫代礼信。礼:礼节,礼貌,规矩。信:诚信,忠信,信守,蕴含着老人⽗辈的厚望,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自幼聪慧,初小毕业,一生没享过什么福,和大多数⽗辈的国中农民一样,经历过的,只是旧国中的庒迫,新国中的磨难,等改⾰开放的曙光终于照亮了小村,他们已经老了,年轻人都去了南方打工,空旷的小村一片荒凉。 老人从小就随⽗⺟在外地谋生。他在16岁时,全家流浪到江北一个叫蔡岭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制约,人们习惯于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活拮据。从旧国中到解放初期,那里的人们一直处于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在这辽阔的地域之內,只有一些做小本生意的货郞,走村串户为人们提供一些有限的零碎小商品、为农家百姓应急解忧。在村上被当地人称呼“侉子”的他也做起了货郞的生意。他为人诚实, ![]() ![]() ![]() 他为人和气,从不斤斤计较,他在木框边沿刻好了寸尺,大姑娘小媳妇要买的红头绳、松紧带,小伙子们要买的钓鱼线,都是在这儿丈量的。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在大姑娘小媳妇小伙子们的嘻嘻哈哈拉拉扯扯中,一边嘴里嚷着不够本了不够本了,一边把手中的线绳又往外放出几寸来。当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也挂満了一脸的微笑。他摇着拨郞鼓走着,这个时候他的心中正涌动着一股温暖的、柔软的东西。 货郞担子走四方,这村游啊那村逛,风餐露宿不怕苦,送货下乡天天忙… 由于终⽇在乡村街巷行走,常遇气候冷热变化和落雨的烦恼,所以货郞在出门时必须随带⾐服或雨具等自⾝生活用品。特别是舂天时节,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所带行李用品更是繁多,有时⾜⾜有一头担子的重量,故民间流传着“舂天生意实难做,一头行李一头货”的谚言,这也生动地描述了“货郞担”在舂天做生意艰难时的实情实景。 碰上下雨天,不能按时返回,无论进哪村哪家,乡亲们都不嫌弃他。他吃饭付饭钱,住宿给店钱,人们都満意地说:“货郞侉子老实耿直!”雨过天晴太 ![]() 挑着媳妇回家乡 货郞担子来了,村里的小媳妇们围拢在货郞担⾝边叽叽呱呱吵个不休,把货郞担子的两个萝筐翻了个底朝天。里面的一 ![]() ![]() 孩他爹们紧张自己的小媳妇紧张货郞担是有原因的,他们担心货郞担趁着月黑风⾼夜领跑他们的俏媳妇。一个没了婆娘的家,最终的结局基本上是土崩瓦解。如果家里还有位嗷嗷待哺的孩子,孩子则免不了受冻挨饿的苦楚。在当年的乡村,女人,往往才是维系一个家庭最结实的纽带啊。 在那个山⾼⽔远的村庄,小媳妇们天天面朝⻩土背朝天,晚上又只是对着男人的背脊梁或肚⽪。她们的⽇子太乏味,货郞担的来到,带给她们眼前一亮的惊喜!只需浅浅一想,就⾜以总结出太多“ ![]() ![]() ![]() ![]() 但代礼信领来的这个媳妇绝对不是骗来的,而是主动跟着他来的。在路边,他看到一位黑瘦的逃荒妇女,病恹恹地坐在树下,悲悯之心,使他主动递过去一些零食,饥荒年代,一个窝头都能换来一个媳妇,何况还是美食呢。她饿得骨瘦如柴,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他就挑着她。一头是货筐一头是媳妇,一路走一路歇,就这样回到了家乡。但他们命中没有夫 ![]() ![]() 他又回到一个人的世界,他又肩挑着货郞担子上路了,这次是走在家乡的路上。 ⽩天很繁忙,很热闹。晚上,很寂静,很孤单。 人散了,货卖了,钱赚了。他蹲在家门口,也顾不得擦抹额头上的汗⽔,就急急忙忙地从旧长褂的怀襟子里头,把刚刚收来的那些油渍渍、烂糟糟的⽑⽑钱,一把一把掏出来,再一张一张展平、理顺、摞齐…慢条斯理地把那些钱数了一遍又一遍,才又缓缓揣到了怀里。 质朴善良感动乡邻 代礼信是村里公认的好人。⼲货郞时,童叟无欺。在生产队里,一个人挣的多,花的少,比大户人家有些节余,谁家遇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他就主动接济一瓢面一碗粮。谁家有活,他就主动伸把手,急处救人,难处帮人,在东西村庄乡邻口碑很好。土改均贫富时,村子里时兴贫农家庭去抢地主富农的家,那些贫农们大多都动了手,他却从来没有去抢过,他认为那些财产都是人家汗⽔摔八瓣辛苦挣来的,怎么能凭空占有呢,感动得那些成分⾼的家庭主动送给他东西,他也坚持不要。他的思想觉很⾼,队里让他别⼲货郞了,让他⼲会计,做保管,他比谁⼲得都让导领放心,从来没有出现私呑集体财物的现象。 1956年府政完成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货郞担大都并⼊到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个体串街行走的现象基本消失,有个别胆大的货郞甚至给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这给社员⽇常生活带来了⿇烦,到了1970年前后,部分货郞担又拾掇了起来,但是不能耽误生产地里的农活,所以很多货郞都是在农忙的间隙,早晨或者中午,溜几个村庄,満⾜人们的需要。那时的物品价格,国全统一,比如火柴几十年都是两分钱一盒,所以货郞那点微薄的利润,老百姓都是能摸得清看得着的。 货郞除了赶集外,成天地走街串村,近到东西两庄,远至偏僻山沟,他们都能跑得到。其实,这是一种极为惨淡的经营,多半是从劳苦大众手里赚点分角钱,从中获得些微糊口的小利,是全凭整⽇几十里路程的奔波而换来的。货郞以他们勤劳的腿双赢得了顾客们的 ![]() ![]() 货郞固然辛苦,但他们的 ![]() 那时的代礼信,已不再是“八 ![]() ![]() 舂天里的好事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代礼信依然延续着他的货郞生涯,虽然改⾰开放之初的乡村经济大有好转,但过去的街市都集中于街道,坐商只能逢赶集时被动与顾客 ![]() ![]() ![]() 他溜乡的次数多了,便同大家 ![]() 他做了个扩 ![]() 老人说很感谢 ![]() 我说镇里的敬老院建设得像宾馆一样,而且食宿、保健设施都很齐全,你现在就可以到那儿颐养天年了。他笑笑说,不到那一天都不⿇烦府政,他说每天溜几个村庄游花看景的,挣钱不挣钱过得都很开心。到了老年了,自己看着自己舒服,也要让别人看着自己舒服,尽量不要给别人添⿇烦。 看着老人渐行渐远的⾝影,我打心里衷心祝福代礼信这位老货郞⾝体健康,能够长时间地穿梭在偏僻的乡村,但是,人必定是要老去的,我想,若⼲年后,还有没有货郞挑担卖货的⾝影呢。 是的,农村经济发达了,市场繁荣,商店林立,商品充裕,个体商业如雨后舂笋般地发展壮大,不再需要“货郞”送货上门,但是它那种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千方百计満⾜民人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精神,始终会留在消费者的心中。 n6Zww.COm |
上一章 崔安华文集 下一章 ( → ) |
崔安华的最新短篇文学《崔安华文集》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崔安华文集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崔安华文集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