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是孙皓晖创作的经典架空小说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作者:孙皓晖 | 书号:43612 时间:2017/11/9 字数:16039 |
上一章 第二节 苍山大师与谜一般的二十一事 下一章 ( → ) | |
山坡草地上,七八个少年若即若离地簇拥着一个布⾐老人漫步。老人侃侃而论,少年们时不时⾼声发问,老人便悠然止步从容解说,如此反复,逍遥漫游般飘到了一片⾕地。 清晨灿烂的 ![]() ![]() ![]() ![]() ![]() “老师!”庭院外的山道上一声⾼喊“舂申君书简!”随着喊声,一个长发⻩衫的年轻人飞马进了大庭院翻⾝下马,将一只⽪袋双手捧给了布⾐老人。老人打开⽪袋取出了一卷竹简展开,看得片刻笑道:“李斯呵,公孙龙子要来论战,你以为如何应对?” “既来论战,自是求之不得也!”⻩衫年轻人很是亢奋。 “你可知公孙龙子何许人也?” “名家第一辩士,我门最大公敌!” “过也。”老人淡淡一笑“午后聚学,老夫说说公孙龙子。” “嗨!”李斯欣然应命“午后韩非正可回来,酒亦齐了。” “还有,鲁仲连飞鸽传书,说举荐一人来山,近⽇留意也。” “弟子遵命!”李斯一拱手匆匆去了。 布⾐老人从容进了山洞。一段曲折幽暗眼前便豁然大亮,早晨的 ![]() 布⾐老人是荀子,目下战国最后一位卓然成家的大师。 荀子是战国诸子中最为特立独行的大家之一,其论战之锋锐,其学派之显赫,其行踪之淡隐,无不令天下惊叹!战国之世名动天下而节 ![]() ![]() 论处世,荀子是一道悠悠自在的山溪。 论治学,荀子是一团熊熊不熄的火焰。 极端相合,⽔火 ![]() 少年荀况走出赵国故土的时候,恰是赵武灵王鼓 ![]() ![]() ![]() ![]() ![]() ![]() 三年后,天赋惊人的荀况在学宮少士论战中旬⽇不败。其渊博的学问,犀利的辩才,使昔⽇嘲笑他的锦绣少士们一一溃败,竟无人能与荀况辩驳得片刻辰光。由是,年轻的荀况一战成名!诸子大师纷纷点其做特拔弟子,争执到学宮令面前,驺衍便要荀况自己说话。年轻的荀况依然是昂昂一句:“荀况无门,学宮便是我师也!” “狂傲之犹,荀况也!” “木秀于林,堆出于岸,此子难料也!” 成名诸子们大为扫兴,对荀况的议论评点便⽇益地微妙起来。荀况初为人敌,很不喜 ![]() 便在这时,齐襄王闻荀子大名,派特使邀荀子重⼊稷下学宮做学宮祭酒。已经五十岁的荀子一番思忖,终于没有推辞,生平第一次做了学官。齐国君臣没有料到的是,荀子做了相当于上大夫的学宮祭酒,却全然没有做官的模样,依然是醉心治学孜孜论战,丝毫不将为齐国网罗士林人心的大事放在心上,惹得许多大师都不愿再来齐国了。 这便是荀子,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论战治学之风,不屈不挠,不断创新,遂开法家新学,鼓 ![]() ![]() 大略数来,荀子的学问大战有过四次: 第一战,在稷下学宮与孟子“人 ![]() ![]() ![]() ![]() ![]() ![]() ![]() ![]() ![]() ![]() 第二次大战,是讨伐天下言行不一的伪善名士。其时也,诸子为左右治国学说之趋势,纷纷对法家学说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大多不顾自己的 ![]() ![]() ![]() ![]() “天下诸子善为人敌者,莫如荀子也!” “一口骂尽天下者,其心必诛!” 稷下学宮议论蜂起,纷纷以指斥荀子为能事。议论风靡之时,齐国君臣也对荀子冷眼相待了。齐襄王竟说荀子如张仪,利口无敌而有失刻薄。此说传开,齐人诟病荀子便成了朝野风尚,全然忘记了当初对荀子的斐然赞誉。当年荀子重回稷下,齐国人以荀子的锋芒为稷下学宮的荣耀,齐人有颂歌云:“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说得便是荀子论战的赫赫功绩!“谈天衍”指得是赫赫 ![]() ![]() ![]() ![]() ![]() ![]() 漂泊归漂泊,艰辛岁月却丝毫没有钝化荀子的治学锋芒。 这次,荀子沉下心来着意清算了最善口⾆官司的儒家,直接对老仲尼宣战了。这便是荀子的第三次大论战,堪称正本清源之战。 荀子治学,素来不拘一门博采众长,或论战或著文素来旁征博引,从来不因人废言。对儒家大师孔子的言论,荀子更是引述多多,甚或不乏在诸多场合将孔子与上古圣贤并列。而对于自己一力推崇的法家,荀子也是如实批驳其短处,从来不无端维护。有了这两个由头,一班反对儒家也反对荀子的论敌,便硬生生将荀子说成了儒家。久而久之竟是众口铄金,连明知荀子新法家精要的一班法家名士,都将荀子说成了“亦儒亦法”便是赞同荀子学说的诸多士子,也将荀子看作“师儒崇法”总而言之,自成一家的荀子竟硬生生被说成了师承孔子的儒家,不是法家,更不是新法家!若仅仅是师源偏见,荀子倒不会去认真计较。偏偏是此等说法每每扭曲荀子学说的本意,气息奄奄的儒家士子们更是将荀子抬出来做挡箭牌,动辄便说荀子“师法仲尼,隆仁政,实乃我儒家后学之大师也!” 荀子平心静气地抛出了《儒效》篇,犹如庖丁解牛,对儒家做出了冷静而细致地独特清算,又恰如其分地将自己与儒家的最大区别勾勒出来。《儒效》篇将儒家之士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种:俗儒者“逢⾐浅带(穿着宽袍束着阔带),蟹堁其冠(戴着蟹壳般中间⾼两边低的⾼冠),略法先王而⾜ ![]() ![]() ![]() 从此之后,荀子成了天下士林的孤家寡人。 后来,荀子从赵国漂泊到秦国,又从秦国漂泊到楚国,最后终于在兰陵扎下了 ![]() ![]() 权倾朝野的舂申君亲自郊 ![]() ![]() 于是,荀子破天荒地做了兰陵县令。 舂申君给县丞明确了法度:兰陵县务必在半年之內建成苍山学馆,其后兰陵赋税一半归苍山学馆;荀子禄米从国府支出,不占拨付学馆之赋税。荀子感喟有加,也不再与舂申君推辞,便实实在在地住了下来,开起了苍山学馆。令荀子想不到的是,学馆在建时便有少士学子纷纷来投,开馆之⽇竟有了二百余名学子前来就学。荀子情知这是几位战国大公子在助力,便给舂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分别致函,诚坦剖明心志:“荀况晚境治学,志在得英才而育之,非徒取势也。仲尼弟子三千,受业⾝通者仅七十七人,⾜以载道者三两人耳!为今之世学风已开,官学之外诸子私学多有,开启蒙昧之学大有所在也。老夫所求,采撷精华矣!谚云:‘求以其道则无不得,为以其时则无不成。’育人非养士,养士多多益善,育人则精益求精。惟流⽔自然之势,荀况所愿也!”从此,汹汹求学之势方渐渐收敛。荀子又将已经⼊馆的二百余名少士一一做了考辨,大多举荐给了楚国官学,只在苍山学馆留下了三十余人。光 ![]() 本 ![]() 这最后一次大论战的敌手,便是名家大师公孙龙子。 午后,韩非回到了学馆。 李斯、陈嚣⾼声呼唤弟子们在林下石案前聚学大讲。弟子们一听老师要大讲便分外奋兴,聚在林下纷纷相互询问大讲题目。李斯正要说话,却被站在⾝边的韩非拽了一下⾐襟。李斯回头,韩非便向竹篱外一指:“远客来也!”李斯顺势看去,便见一个红⾐少年正牵着马从山道走来。李斯略一思忖,便吩咐陈嚣去请老师,自己 ![]() “在下鲁天,见过大师兄!”红⾐少年当头一躬。 “你识得我?”李斯不噤惊讶了。 “荀门李、陈、韩,求学士子谁个不晓得?” “⾜下可是从故鲁国来?” “在下从秦国来。” “噢?秦人求学,未尝闻也!” “在下从秦国来,便定是秦人么?” “呵,自然未必了。”李斯淡淡一笑一拱手“敢请⾜下先到办事房歇息用膳,夫子大讲后再行初考了。” “初考?新规矩么?”红⾐少年似乎有些惊讶。 李斯点点头:“夫子近年新法:凡少士⼊苍山学馆,必得受少学弟子先行考问,以免蒙学未启 ![]() “多谢大师兄关照。” “无妨。回头还得相烦⾜下说说秦国了。这边请。”李斯领着红⾐少年进了竹坊又进了庭院一间茅屋,片刻间便匆匆出来了。 两名少年弟子抬来了一张与人等⾼的本⾊大板在中间大案前立好,陈嚣便扶着荀子出了山洞。午后 ![]() ![]() ![]() “弟子惭愧!”李斯对着荀子深深一躬“名家之学,弟子素来不以为然,心存轻慢,二十一事大约只记得一半…” “弟子也只记得一半。”陈嚣也是満脸张红。 “学宜广博也!”荀子轻轻叹息了一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夫所做《劝学》篇,你等⽇每诵之,见诸己⾝便 ![]() 弟子们満场肃然,人人有愧羞之⾊。便在此时,却见韩非一拱手昑唱道:“老师明察,弟子以为名家陷于琐细诡辩,关注此等学问,无异于自⼊歧途也!两师兄原是浏览过名家之学,只记忆有差,不⾜为过也!” “韩非学兄差矣!”一⻩衫少年弟子赳赳站起⾼声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求学之道也!名家纵失之荒谬,亦是天下一大家。不知不战,无以开正道之学,何言不⾜为过也!” “甘罗此说却是在理。”荀子淡淡一笑“韩非素来博闻強记,是当真不知二十一事,还是轻蔑名家不屑重申?” “老师明察!”韩非慨然一拱“弟子对名家二十一事尚算 ![]() 原来,这“二十一事”却是名家四位大师惠施、宋銒、尹文、公孙龙子先后提出的二十一个论战命题,件件与常识背道而驰,教人匪夷所思!出世伊始,二十一事便遭到了法儒墨道四大显学的轻蔑嘲讽,任名家孜孜寻衅,四家大师却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不屑与之论战。然则,无论显学大家们如何蔑视,名家“二十一事”却以新颖奇特乃至为常人喜闻乐道的方式,在天下士林与庶民国人中蓬蓬 ![]() ![]() ![]() ![]() 于是,相继有了墨子庄子一班大师对名家的种种驳斥。 战国诸大家之中,以庄子对名家最有趣兴,在《天下篇》中破例记载了名家的“二十一事”并做了评判。有人说,庄子与名家大师惠施是论学之友,很 ![]() 真正直捣名家学说之 ![]() 看官留意,名家“二十一事”在战国后期已经引起诸子家百之广泛注意。其后两千余年“二十一事”始终被历代学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做着各种各样的拆解,孜孜以求,奇说百出,以致成为国中学说史的一道奇特的思辩风景!然岁月蹉跎文献湮没,传之今世,二十一事已成扑朔 ![]() 这名动天下的“二十一事”是: 其一,卵有⽑。卵者,蛋也。蛋无⽑人人皆知。名家偏说蛋有⽑,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之物,故而蛋有⽑。 其二, ![]() ![]() ![]() ![]() ![]() 其三,郢有天下。郢者,楚国都城也。郢,分明只是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却偏说郢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虽是“大一”之一部,其实却包含了整个“一”之要素,故云郢有天下。两千余年之后,胡适先生解此命题道:“郢虽小,天下虽大,比起那无穷无尽的空间来,两者都无甚分别,故可说‘郢有天下’。” 其四,⽝可以为羊。⽝就是⽝,羊就是羊,这在常人眼里是无须辩说的事实。可名家偏说⽝也可以是羊,羊也可以是⽝!《尹文子》对此种说法的理由是:物事的名称由人而定,与实际物事并非浑然一体;郑国人将未曾雕琢的⽟叫“璞”周人却将没有风⼲的老鼠⾁叫做“璞”换言之,⽟石也可以为老鼠⾁! 其五,马有卵。马为胎生,禽为卵生,马 ![]() 其六,丁子有尾。丁子者,楚国人对虾蟆(青蛙)之称谓也。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可名家偏偏说青蛙有尾巴!其理由便是:青蛙幼体(蝌蚪)有尾,可见其原本有尾,故云丁子有尾也。 其七,火不热。火可烧手,虽三岁小儿知之也。可名家偏偏说火不热,其理由是:火为名,热为实“火”不是热;若“火”是热,人说“火”字便会烧坏嘴巴;说“火”而不烧嘴巴,可见火不热也。 其八,山出口。山者,壑沟峁峰之象也。寻常人所谓“山口”说得是进出山峦的通道。可名家偏说,此等“山口”出于人口,并非真正山口;故此“山口”非山口,山口当是山之出口,譬如火噴(火山)之口、⽔噴(山泉)之口,声应(回声)之口,皆谓“山出口”也。 其九,轮不碾地。常人皆知,车行于地,车轮非但会碾在地上,而且会留下深深的辙印。可名家偏偏说,车行于地,轮子并不碾在地上。其理由是:轮为全物,所碾部分乃轮之些许一点也;地为全物,被碾者乃些许一点也;碾地之轮非“轮”被碾之地非“地”故此轮不碾地也。 其十,目不见。眼睛能看见物事(盲人除外),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事实。可名家偏偏却说眼睛看不见东西,岂非咄咄怪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暗夜之中,人目不见物;神眠之时,人目亦不见物( ![]() 十一,指不至,至不绝。常人看来,只要用手指触摸某件物事,也就知道了这件物事的情形。这便是寻常士子学人们所谓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就是说,常人总以为只要看见了(视)接触了(察)物事,自然便知道了这件物事的形状体貌(外观)与其属 ![]() ![]() 十二,⻳长于蛇。蛇比⻳长,成体尤其如此,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可名家偏说⻳比蛇长,不能不令人愕然!其理由是:⻳有大小,蛇有长短,大⻳可以长过短蛇,故云⻳长于蛇也。名家大师惠施从此出发,生发出一大篇常人难以窥其堂奥的辨物之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內,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渊平。⽇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连环可解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十三,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矩者,曲尺也。规者,圆规也。常人皆知,曲尺是专门用来画方的,圆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连荀子在《赋》篇中也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可见方圆规矩非但是常人常识,也是学家之论。可名家偏偏说:曲尺不能画方,圆规不能画圆!名家的说理是:“方”与“圆”都是人定的名称,既是名称,便有共同标尺(大同);而规、矩所画之圆之方,事实上却是千差万别(大异);是故,矩所画之方非“方”规所画之圆非“圆”;所以说,矩不能画方(“方”),规不能画圆(“圆”)。 十四,凿不围枘。凿者,卯眼(榫眼)也。枘者,榫头也。榫头打⼊,榫眼自然便包围了榫头。这是谁都懂得的事理。可名家偏偏说,榫眼包不住榫头!名家的理由是:榫头⼊榫眼,无论多么严实,都是有 ![]() 十五,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鸟在天上飞,鸟儿的影子也在动。这是三岁小儿都知道的常识。可名家偏说,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公孙龙子的说法是:“有影不移,说在改为。”意思是说:鸟影不动。飞鸟与影子总是在某一点上,新鸟影不断生成,旧鸟影不断消失,此谓影动(改为)之错觉也! 十六,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 ![]() 十七,狗非⽝。常人观之,狗就是⽝,⽝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可名家却说,狗不是⽝!周典籍《尔雅·释畜》云:“⽝未成豪曰狗。”也就是说,⽝没有长大(豪)时叫做狗。公孙龙子由此说理:二名必有二物,狗即“狗”⽝即“⽝”;狗不是⽝,⽝亦不是狗;非大小之别也,物事之别也。 十八,⻩马骊牛三。骊牛者,纯黑⾊牛也。在常人看来,一匹⻩马与一头黑牛,显然便是两物。名家却说,一匹⻩马与一头黑牛是三件物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马一,黑牛一“⻩马黑牛”名称一,故谓之⻩马黑牛三。这与“ ![]() 十九,⽩狗黑。⽩狗是⽩狗,黑狗是黑狗,这是常人绝不会弄错的事。可名家偏与常识唱对台,说⽩狗可以是黑狗!理由便是:狗⾝有⽩曰⽩狗,狗⾝有黑曰黑狗;今⽩⽑狗生黑眼睛,同为狗⾝之物,故⽩狗也是黑狗。墨子当年为了批驳此论而先解此论,在《小取》篇推论解说:马之目眇(瞎),谓之马眇(瞎马);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牛之⽑⻩,谓之牛⻩;牛之⽑众,而不谓之牛众。据此推论:狗目瞎可叫做瞎狗,狗目黑自然可以叫做黑狗也。 二十,孤驹未尝有⺟。无⺟之儿为儿孤,无⺟之驹为孤驹。然无论儿孤孤驹,都是曾经有过⺟亲的。这是常人毫不怀疑的事实。但名家却说,孤驹从来(未尝)没有过⺟亲!理由便是:“孤驹”物名也,⺟死谓“孤驹”⺟未死不谓“孤驹”;但为“孤驹”一开始便没有⺟亲;故云,孤驹从来没有⺟亲。 二十一,一尺之椎,⽇取其半,万世不竭。一 ![]() ![]() 到了战国中后期,公孙龙子成为名家最有名的大师。这公孙龙子非但对“二十一事”大有增补,更独创了“离坚⽩”(石头的“坚”与“⽩”是可以分离的)、“⽩马非马”等论战题目。因了“二十一事”已为天下 ![]() 却说公孙龙子率一班追随者游历天下处处求战,竟⽇渐大成势头。许多名士即或不赞同名家之说,却也公然钦佩公孙龙子学问。这年来到邯郸,平原君邀得信陵君与几个名士与公孙龙子席间论战,恰恰便有当世两个最负盛名的显学大家——荀子与孔子第六代孙孔穿。孔穿自恃大儒,不屑与公孙龙子辩驳那些 ![]() “⾜下大谬也!”公孙龙子昂昂然道“吾之成名,惟因⽩马非马之辩也!果真弃之,何以教人,何以为⾜下之师?” “岂有此理!”孔穿顿时张红了脸。 “无理者,⾜下也!”公孙龙子笑道“⾜下 ![]() “子大谬也!先祖几曾有过此等琊说?” “⾜下学未到家也!”公孙龙子却是颇有戏谑“当年,楚王 ![]() “诡辩琊说!”孔穿愤愤然一句便噎得没了话说。 “公孙子又来惑人矣!”一生论战的荀子终于没能忍得住,掷下大爵便与公孙龙子论辩起来,从⽩马非马说开去,到离坚⽩又到二十一事,两人直从正午论战到风灯⾼挑,竟是未见分晓。平原君信陵君大为振奋,次⽇在胡杨林下搭起了⾼台,三千门客与游学邯郸的名士将胡杨林挤得満 ![]() ![]() 荀子乃赵国大家,平原君倍感荣耀,将书吏录写的论战辩辞广为散发,自然也给了荀子长长一卷。此后荀子到了兰陵,便将论战辞做了一番修订,定名为《正名》。这《正名》篇备细记载了荀子对名家的全面批驳,使公孙龙子“今⽇拜服”的要害却在其中的 ![]() 其一,正名正实。也就是先对“名”“实”作出明确界定。荀子说:“名固无宜(物事的名称本无所谓好不好),约之以命(众人相约以命名)。约定俗成谓之宜,易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什么名称指向什么物事,并非一开始就固定的),约之以命实(众人相约用这个名称命名这个物事),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众人都承认了,这个实物的名称也就确立了)。”荀子此论一出“名”“实”便有了确定的界限。 其二,名、实之关联变化。名家辩题之出,大多在名实之间的关联变化上做文章。所以荀子特意申明:“名有固善(名称要起得很好),径意而不拂(平直易晓而不使人误解),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物事有形状相同而实质不同者),有异状而同所者(有形状不同而实质相同者),可别也。状同而异所,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稽查物事的实质来确定名称的多寡),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这里,对名实之变做了 ![]() 其三,揭示名家辩术要害所在。荀子罗列了名家所有命题的三种辩术,叫做“三惑”(三种蛊惑之法):其一,用名以 ![]() ![]() ![]() 《正名》篇最后告诫天下士子说:“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也就是说,对那些徒以言辞辩术标新立异惊人耳目的言行,一定要慎重辨别。显然,这是对名家的警告,也是对天下学子的提醒。 … 韩非唱说一罢,少学弟子们大感新奇,満场一片笑声不亦乐乎。⻩衫甘罗先笑叫起来:“这若算学问,我明⽇也出得三五十个了!”“我一个,树不结果!”“我一个,田不长庙!”“我也一个,男非男,女非女,狂且有三!”轰然一声,全场大笑起来。 “静——”李斯长喝一声深深一躬“请老师大讲。” “汝等辄怀轻慢之心,终非治学之道矣!”荀子肃然正⾊道“名家虽非大道,辩驳之术却是天下独步,否则无以成势也。论题易出,论理难成。公孙龙子若来,汝等谁能将其二十一事驳倒得三五件?谁能将其立论一举驳倒?若无此才,便当备学备论,而非轻慢妄议,徒然笑其荒诞而终归败学也!” 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突然却有一个红⾐少年从后场站起拱手⾼声道:“弟子以为,战胜公孙龙子并非难事!” “你是何人?妄言学事!”⻩衫甘罗厉声喝问一句。 “在下鲁天,方才进山。” 荀子悠然一笑:“鲁天呵,你可是鲁仲连举荐之人?” “正是!弟子未曾拜师而言事,老师见谅!” “学馆非官府,何谅之有呵?”荀子慈和地招手笑道“你且近前。方才昂昂其说,战胜公孙龙子并非难事。你且说说,战胜之道何在?” “老师容禀,”红⾐少年从容做礼侃侃道“弟子有幸拜读老师大作《正名》篇,以为老师已经从 ![]() “呵呵,倒是排兵布阵一般也。”荀子显然对这个曾经读过自己旧作的少年颇有好感,思忖间继续一问,几乎便是寻常考察少学弟子的口吻了“说说,《正名》篇如何从 ![]() “弟子以为有三!”少年竟似成竹在 ![]() ![]() ![]() ![]() 荀子哈哈大笑:“后生诚可畏也!连老夫也得排兵布阵么?” 李斯一拱手道:“老师,鲁天所言,弟子以为可行!” “弟子赞同!”韩非陈嚣也立即跟上。 “我等请战!”⻩衫少年甘罗昂昂然道“老师但发《正名》篇,我等少学弟子人各一题,与名家轮番论战,定教公孙龙子领略荀学正道!”一言落点,少年弟子们便是一片呼应,大庭院中嚷嚷得一团火热。 “后学气盛,老夫欣慰也!”荀子嘉许地向少学弟子们招了招手,转⾝却看着李斯沉昑道“只是仓促之间,何来忒多竹简刻书?” 李斯慨然道:“此等琐务老师无须上心,弟子办妥便是!”“好。”荀子笑了“备学备论你来 ![]() “弟子遵命!” 荀子起⾝离座向红⾐少年一点头,说声你随我来,便悠悠然向山洞去了。红⾐少年笑着对李斯韩非一拱手,便也匆匆跟去了。进得山洞又进了执一坊,红⾐少年打量着洞中満 ![]() ![]() ![]() ![]() ![]() “老师明察!蒙恬隐名,愿受惩罚!” “小子快意人也!你只说,果是要在苍山求学么?” “老师…”蒙恬憋得一脸通红,却说不出话来。 “蒙恬呵,老夫明⽩说话。”荀子轻轻叩着石案“你若果真求学,必有大成,老夫自当悉心育之也!然则,老夫虽居山野,却也略知天下风云。甘氏归秦,将甘茂之孙甘罗送来苍山修学。由是,老夫知方今秦国正在低⾕艰危之时,蒙氏已是秦之望族国之栋梁。当此之时,你能置⾝事外而做莘莘学子乎?便是当真求学,又何须不远千里苦寻鲁仲连举荐?再者,你天赋过人,又喜好兵事,亦终非治学之人也。凡此等等,你岂能当真为求学而离国有年蹉跎在外也!” “老师!”蒙恬扑地大拜“蒙恬浅陋无知,老师教我!” 荀子扶起了泣不成声的少年。蒙恬拭去泪⽔,便从头至尾将十多年来秦国的变故备细叙说了一遍,末了坦然道:“少君与王翦及弟子三人遇合,只想为秦国求才,以备文信侯之后将相可倚。只因歆慕老师与鲁仲连大名,我便借祭祖之名离国,实则只想借游学之机寻觅人才,并无他图。若扰 ![]() “小子差矣!”荀子喟然一叹却又一笑“以小子眼光,苍山可有人才?” “有!李斯、韩非、甘罗!” “陈嚣算不得一个?” “恕弟子唐突…陈嚣似更宜治学。” “不错,小子尚算识人也。” “老师是说,三人可以⼊秦?”蒙恬大是惊喜。 “小子好算计也!”荀子朗朗笑了“人各有志,虽师不能相強。老夫只知你来意便了,至于各人何去何从,非关老夫事也。” “弟子明⽩。谢过老师!”蒙恬又大拜在地重重叩了一头。 n6ZwW.COm |
上一章 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 下一章 ( → ) |
孙皓晖的最新架空小说《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大秦帝国4:阳谋舂秋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