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是李敖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综合其它 > 要把金针度与人 作者:李敖 | 书号:43600 时间:2017/11/7 字数:14340 |
上一章 文学类(1) 下一章 ( → ) | |
司马相如:《司马文园集》 司马相如(约前一七九~前二一七),字长卿,原名⽝子,后来他因佩服商相如,改名相如,四川成都人。 司马相如年轻时候,喜 ![]() ![]() 司马相如落魄时候,引勾到卓王孙的女儿-十七岁的小寡妇卓文君,演出了国中历史上最有名的私奔。卓王孙杯葛小夫 ![]() ![]() ![]() 赋本是"被之管弦"的《诗》和"合于乐舞"的《楚辞》以后的一种新文体,它是"不歌而诵"的,但是堆砌辞句、偏寻奇字、穷搜典故,最后弄得"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全是空架子。司马相如的赋,就是此中翘楚。在国中文章史上,他有所创例,也是一个罪魁。 蔡邕:《蔡中郞集》 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他是汉未的大孝子,他的家族也是国中家族的模范——"与叔⽗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 ![]() 蔡邕对辞章、数术、天文、音乐、文字都很在行,尤其在订正古书与文字上,他的功绩更是可观,是国中第一碑铭圣手。蔡邕四十六岁时候被权臣构陷下狱,死里逃生,"与家属髠钳徙朔方",全家流放边区做罪犯,第二年赦回。不久又被构陷,说他在流放时有怨言。他"乃亡命江海",路到江苏避难,一连十二年。董卓掌权后,很欣赏他,強迫他再回央中,他想"自慝"于山东,没有成功。王允杀董卓后,蔡邕叹了口气,王允认为这口气叹得思想有问题,把他下狱,要杀他。他请求用刺脸砍脚来换得一命,以便完成汉史,王允不肯,遂被杀,年六十一岁。蔡邕一生三次逃离政治的漩涡,最后仍死在漩涡里,可见这是何等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后来的野史戏曲中,竟把这忠孝仁爱的蔡邕,"満村争说"成无情绝义、见利背信的小人,这更是不公平了。 孔融:《孔北海集》 孔融(一五三~二○八),字文举,山东曲⾩人。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子,他"幼有异才",十岁时登门见李膺,口才惊四座,李膺夸他"⾼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六岁就坐了牢,为的是通缉犯张俭到孔家来避难,孔融替哥哥孔褒作主,收留了张俭。事发后,孔融说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该负责;他们⺟亲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一家人个个争着要去死),侠义感人。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孔融就出了狱。 孔融是勇敢的人。他做青州刺史,被袁谭围攻,自舂至夏,守城的只剩下几百人了,危在旦夕,但是他"隐儿读书,谈笑自若"。城陷之夜,他 ![]() 孔融反对恢复⾁刑,反对曹丕私纳袁绍儿媳妇,反对曹 ![]() ![]() ![]() 孔融的遭遇,是 ![]() 陆机:《陆士衡集》 陆机(二六一~三○三),字士衡,因做过平原內史,世称陆平原,江苏海上人。陆机的祖⽗是陆逊,⽗亲是陆抗,他是三国时吴国世家之子。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吴国被灭,他闭门读书,一连十年。最后写了《辩亡论》两篇,作为对故国兴亡的一番检讨。 陆机后来在晋朝做官,不幸卷⼊晋室內争,一度下狱论死,遇赦生还。晋惠帝时候,晋室又內争,陆机带兵战败,为人所构陷,成都王颖误认他图谋倒戈,派人去抓他,他说:"今⽇受诛,岂非命也!"又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被杀。他的弟弟陆云、陆耽,和儿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死时只四十三岁。因为这是一场冤狱,他"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李⽩诗说"陆机雄才岂自保",正是指此。 陆机是多种文体的作者,现在《陆士衡集》有诗三卷、赋四卷、杂著一卷、文二卷。张华对陆机说:"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辞藻宏丽"的一面。 陆机的《文赋》最能代表他的文学论,也可看出那个时代的文艺⽔平。 陶潜:《陶渊明集》 陶潜(三七二~四二七),字渊明、元亮,号五柳先生,浔 ![]() ![]() 陶潜生值东晋未年的 ![]() 陶潜的唯一过分了的嗜好是他喜 ![]() 江淹:《江文通集》 江淹(四四四~五○五),字文通,河南兰考人。他十三岁就做了儿孤,家里很穷,"常采薪以养⺟"。长大后在南北朝时代的宋朝做官,但并不得志,二十三岁时候,且因郭彦文案受牵累被诬拿了黑钱,因而下狱。经他在狱中上书宋建平王刘景素,有以自明,才被放出来。 江淹后在齐朝做了大官,又到粱朝做了大官,在历事三朝,择木而栖。六十二岁死的时候,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他生逢 ![]() 江淹作品的大缺点,是个 ![]() ![]() ![]() 江淹五十四岁时候,传说夜一梦到一个"美丈夫",自称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就把五⾊笔还出来了,自此"江郞才尽",就没有好作品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骆宾王:《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约四六○~约六八四),浙江义乌人。他年轻时就会写文章,尤其精⼲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唐⾼宗时候,"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 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参加了,代徐敬业主持宣传与军中书檄,最有名的《讨武曌檄》,就出于他的手笔。传说武则天刚看到这篇骂她的妙文时候,満不在乎,并且还嘻嘻哈哈的,但是读到其中"一抔之土未⼲,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睁着眼睛说:"谁写的广左右告诉她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把这样的人才给丢了!)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新唐书》说"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旧唐书》说"伏诛",显然是被杀了。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狱,写了《在狱咏蝉》五律一首,说"无人信⾼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绝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政敌——武则天!这位女皇帝的度量,真不简单了!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两岁时死了⽗亲,⺟亲带着他改嫁姓朱的,长大之后,知道了⾝世,便哭着告别了⺟亲,不肯再姓朱了、恢复姓范。 范仲淹到戚同文的书院里读书,穷得每天煮一锅粥,粥冷冻后,就切开三块,每餐一块,在穷苦中力学不辍。二十六岁后,他中了进士,便把⺟亲接回来奉养,显然有归于范家的意味。 范仲淹带兵防御西夏时候,就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时谚,可见他威望之隆。后来做到宰相,主持"庆历变法",遭到守旧派和保持既得利益的权贵的反对,没有成功。 范仲淹做秀才时候,就说他的志愿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风范,影响了当代和后代国中的许多知识分子。 范仲淹爱护人才,救济贫困。他把做官的薪⽔,大都用来资助穷困的读书人;又筹设"义庄",供养族中的贫户。他这种"仁人之心",得力于他的师长戚同文的影响很大。戚同文一生不蓄私财,舍己为人,范仲淹也是如此。 欧 ![]() ![]() 欧 ![]() 欧 ![]() 欧 ![]() 欧 ![]() 苏轼:《东坡七集》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 苏轼二十一岁时候,到京中试考,他的文采震惊了主考官欧 ![]() 宋神宗死后,他重回央中,做翰林学士兼侍读,起草八百道诏令,为宋哲宗讲书,大大走红。后来又被人诬告,又说他写诗汕谤,乃去杭州做官,再回央中,最后下放到广东的惠州和琼州(海南岛)。直到宋徽宗即位,才被调回。六十六岁死在常州(因为他 ![]() 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境界止于《⾚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又掺人佛、道及民间 ![]() 文天祥:《文山先生集》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并且得了第一名。二十四岁上书请求改⾰政治,没有结果。因小人贾似道当道,一度免职在家。后来又做官,做到丞相,但那十⾜是亡国丞相,因为宋朝已经亡国在即了。但文天祥不灰心,他说:"⽗⺟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医药之理。"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文天祥一度被俘,逃掉后再来;又被俘,蒙古人千方百计盼他投降,答应他⾼官厚爵、鼓动他亲朋敦劝,但他执意不肯。他在京北牢里,被关了三年多,以正气为歌,始终不屈。最后蒙古人成全他,在鼓乐声中,把他杀在柴市,年四十六岁(实际是四十六岁)。 文天祥临刑时候,留下⾐带赞,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真是千秋凛然。他死后,他的敌人忽必烈说他是"真男子"!元朝进士许有壬《文丞相传序》说:"收宋三百年养士之功者,公一人耳!"国中历史上,志士仁人慷慨赴义于先,从容就死于后,没人比文天祥表现得更伟大了。 宋濂:《宋文宪集》 宋濂(一三一○~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苦学成功的一位学者。他家里很穷,只好向别人借书来抄,手指头都冻坏了;又跑去求学,拖着破鞋,走到深山大⾕,脚趾头都冻坏了。 元朝顺帝请他做翰林院编修,他不肯⼲,隐居在龙门山,埋头写书。十多年后,明朝太祖聘他做江南儒学提举,并做太子老师,《明史》说:"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云。"此外宋濂又负责修《元史》。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浩(替皇上写诏书),六十八岁时候退休。 不料退而不休。明大祖兴大狱,在整肃胡惟庸的事件里,扯进宋濂的长孙宋慎。于是全家被放逐到四川,走到半路,宋濂就病死了。 明朝武宗时候,追谥文宪,所以他的遗著,就叫《宋文宪集》。 宋濂是明朝初年第一大文豪,同时又是制定明朝礼乐制度的人。他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最后兔死狗烹的下场,还是免不掉的。 归有光:《震川文集》 归有光(一五○七~一五七一),字熙甫,是明朝最会作文章的。曾讲学在嘉定的安亭江上,人称震川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 有科举的时代里,归有光一直考运不佳。他中举人时已三十五岁,但再考进士,就怎么也考不上,一直拖拖拉拉二十五年,才当了六十岁的老进士。 中了进士,他去做长兴知县。但他是"用古教化为治"的,审判官司,只训话,不判刑。一"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张廷⽟《明史》文苑传)上头说这样怎么成?要他照法律判,他不听,结果被拉下马,改做顺德通判,专管马政。明朝从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进士管马的,所以他倒媚倒得拉上马了。 到了六十五岁,他被大学士⾼拱、赵贞吉提拔,去编《世宗实录》,做了一年,就死了。 归有光是一个漂亮多情的人,他的散文写⽗子、写夫妇、写朋友、写生离死另别,都很动人。明朝从李梦 ![]() 袁宏道:《袁中郞集》 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湖北安公人。《明史》说他"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部主事,谢病归。久之,起故宮。寻以清望擢吏部验封主事,改文选。寻移考功员外郞,立岁终考察群吏法…。遂为定制。迁稽勋郞中,后谢病归,数月卒。" 国中近代文坛上有三个"幽灵"虽死犹生,他们的作品常常传诵人口,并且常常被赋予新的意义。他们的名字是-袁宏道、龚定盦和苏曼殊。龚定盦的精神是反抗与奔放,苏曼殊的精神是感伤与超脫,袁宏道的精神则是静观世相、发为清新隽永的幽默文学,直触 ![]() 袁宏道的伟大与不朽就在这里,他是国中知识分子中风华绝代的一个。他最有个 ![]() 袁宏道的哥哥宗道、弟弟中道,都有才气,时称三袁。他们都反对当时摹仿秦汉的伪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安公体。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 吕留良(一六二九~一六八三),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他是一个遗腹子,八岁就能作文章,十二岁就组织征书社。十六岁时候,明思宗殉国,明朝完了。十七岁到十九岁,他连年逃难。后来从事选文、卖文、家教维生。三十八岁时候,他避不应试,被⾰去秀才。后来他的排満思想⽇渐浓厚,以行医和编书做主要工作。四十五岁以后,他的夷夏之防的立论,愈来愈明确,他打着朱熹的旗号,宣传民族思想。他在南京开设书坊,出售自己编刻的书籍。五十二岁时候,清朝府政征聘天下隐士,他只好剃光头发穿上憎⾐,力持不合作主义。再过三年,他就死了。 在他死后四十六年,发生了一场大文字狱。湖南人曾静以叛 ![]() 刘献廷:《广 ![]() 刘献廷(一四六八-一六九五),字继庄,别号广 ![]() ![]() 刘献廷在史地与音韵方面,功力尤深。《清史稿》说他: 其学主经世,自象蚌、律历、音韵、险塞、财赋、军政,以逮歧⻩、释老之书,无所不究习。与梁溪顾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为师友,而复往来昆山徐乾学之门。 议论不随人后、万斯同引参《明史》馆事,顾祖禹、⻩仪亦引参《一统志》事。献廷谓:"诸公考古有余,实用则未也。" 亏来他到了湖南,正 ![]() 刘献廷除了博学外,思想明通、气象开廓,也是清朝少见的。他死后,王源写《刘处士墓表》,说:"生死无关于天下,不⾜为天下士;既为天下士,不能与古人争雄长,亦不⾜为千古之士。若处士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检查刘献廷的一生,正中如此。 郑燮:《郑板桥集》 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十七岁中秀才,三十岁前落拓扬州,卖画度⽇,"⽇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 郑燮三十岁前,有一个儿子,可是在"天荒食粥竟为常,惭对吾儿泪数行"的穷困下,营养不⾜儿子死了。他中进士后,做了山东潍县的"七品官耳",为了救济难民,得罪了上司,丢了差使。他在潍县作《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诗,表达民间疾苦,都很动人。潍县人感念他,为他立了生祠(明朝的生词多是为魏忠贤等坏蛋立的,清朝的生词就不同了)。 丢官以后,郑燮住在扬州,继续卖画,"一缣一楮,海內争蔵之。"他自订润例,幽默的说: 大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不如⽩银为妙,盖公之所赠,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 ![]() 他为人的洒脫风趣,可见一斑。 全祖望:《鲒埼亭集》 全祖望(一七○五~一七五五),字谢山,一字绍⾐,自署鲒埼亭长,浙江堇(右耳旁)县人。他是清朝进士,因为 ![]() ![]() 全祖望终⾝为表扬明末志士的节烈而努力,所谓"于残明碧⾎,刻意表章"。用这一表章,寄托人间的正义,他访求到张苍⽔遗像,为顾炎武等写神道表,更服膺⻩宗羲,续成⻩宗羲的"宋元学案"。 刘光汉写《全祖望传》,说: 祖望虽以博学闻,然观。书具卓识,尝谓家国刑赏,非君主所得私,三代而后、人君⽇骄,奉"洪范"作成作福二语为圣书,而圣王兢业之心绝。又谓史臣不立节烈传,所当立传者何人!复以匡时要务,在于讲学,世道陵夷,格言不立,甚于洪⽔猛兽之灾,成为近儒所未发。可以看出全祖望的精神。 全祖望的著作有七校《⽔经注》、三笺《困学纪闻》、《汉书地理志稽疑》、《经史问答》、《句容土音》、《丙辰公车征土小录》及《鲒埼亭文集》等。他临死前已病得不能阅读,还请人代读,以便定稿。他的精神,由此可见。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袁枚(一七一六~一七九八),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做了几处知县,成绩不错。三十八岁就辞官养⺟,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世称随园先生。随园四边没有墙,任人参观,"任人来看四时花",与人同乐。六十五岁以后,开始独游名山大川,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他都一一玩过。他在八十二岁死去,一生享尽文名、长寿和山⽔,无人能及。 袁枚为人,纯真 ![]() 因为是大龙头,他未免有相互标榜、揄扬失当之处,但他的率真,也就情见乎辞。他为亡友沈凤司扫墓,三十年如一⽇;别人送钱给他,请他美言,他也从不隐讳。他又喜 ![]() ![]() 汪中:《江都汪氏丛书》 汪中(一七四三-一七九四),字容甫,江苏江都人。他七岁时死了⽗亲;家中很穷,夜里没有被盖,"借薪而卧"。又没钱上学,乃由⺟亲教他读书。后来到书店做伙计,得到方便,遍读群书,最后苦学成名,尤以骈文为清朝第一人。汪中对清朝早期的大儒,佩服顾炎武、阎若璩、梅文鼎、胡渭、惠栋、戴东原,他歌颂他们。至于和他同期的,他谁也不看在眼里,几乎一一点名批判,恃才傲物,被视为狂人。 汪中在扬州定安书院时,书院山长沈祖志夸自己的诗多好多好,在満座附和之际,汪中说你为人师表,不以经世之学启迪后进,只会以写诗自命,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何况诗又写得不好! 汪中自述说:"中尝有志于用世,而聇为无用之学,故于古今制度沿⾰、民生利病之事,皆博问而切究之,以待一⽇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学一术以自托。"可见他志趣的不凡。 汪中" ![]() ![]() ![]() ![]() ![]() ![]() 俞正燮:《癸巳类稿》 俞正燮(一七七五~一八四○),字理初,安徽黟县人。《清史稿》说他: ![]() 时星衍为伏生建立博士,复访求左氏后裔。正燮因作《邱明子孙姓氏论》、《左山考》,星衍多据以折衷群议,由是名大起、道光元年举人。明年,阮元主会试,士相谓曰:"理初⼊彀矣!"后竟落第。其经策淹博,为他考官所乙,元未之见也。房考王藻尝引为恨。又说:"正燮读书,置巨册数十,分题疏记,积岁月乃排比为文,断以己意。"他的学问,就在这种好记忆的硬功夫下,"博古通令,世罕其匹"起来。 戴醇士《习苦斋笔记》有一条记俞正燮六十岁后的可爱: 年六十矣,口所谈者皆游戏语,遇于道则行无所适,东南西北无可无不可。至人家,谈数语,辄睡于客座。问古今事,诡言不知,或晚间酒后,则原原本本,无一字遗,予所识博雅者无出其右。 俞正燮除了博古通今外,思想也极开明,他主张人权女权,"颇好为妇人出脫"。他说:"再嫁者不当非之;不再嫁者,敬礼之斯可矣。"又说:"深文以罔妇人,是无聇之论也。"这种前进的言论,在礼教下的国中,真是大胆极了! 郭嵩焘:《养知书屋遗集》 郭嵩焘(一八一八~一八九一),字伯深,号筠仙,别号献臣,晚自号⽟池老人,湖南湘 ![]() 英人马加理⼊滇边遇害,嵩焘疏劾岑毓英,意在朝廷自罢其职,借籍外人口也。而一时士论大哗,谓嵩焘媚外。篙焘言既不用,英使威妥玛出都,邦 ![]() ![]() ![]() ![]() ![]() 佚名:《诗经》 《诗经》是国中最早的一部诗集,那时候的诗,事实上是歌谣。歌谣分随口唱的"徒歌",和随着乐器唱的"乐歌"。当时的音乐家叫乐工,他们搜集这些"徒歌"和"乐歌",编成唱本。有三百多篇,就叫《诗》或《诗三百》。后来乐谱散失了,只剩下歌词了。 到了孔子时候,他把诗给道德化了,用来做为教条。例如"卫风"(硕人)中有"巧笑情兮,美目盼兮",明明是写漂亮女人的,但孔子却硬扯在画画上面,还引而申之,硬扯在修养上面。孔子主张"思无琊",这样一规范,歌谣的本来面目就被曲解了。 自从孔子给这些歌谣定下规范后,后来的人就更变本加厉了。汉朝以后,把它用"经"给供奉住,就叫《诗经》了。从此说诗的,就提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来发挥,本来面目就更远了。 至于说孔子删订这部书的事,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季札就到鲁国来听乐工给他歌诗了。那时的分类名目,都已经定形了,自然不是孔子所能删订的了。 屈平等:《楚辞》 屈平(前三四○~约前二七八),字原,湖北秭归人。他是楚国人。关于他的⾝世,疑点很多,但他最后忧国怀君,投⽔而死,却成了国中人的共识。每年 ![]() 司马迁曾去屈平杀自的地方,垂泪想他,为他写下了《屈原列传》,是国中最动人的一篇传记。 屈平的作品,据王逸的《楚辞章句》,有《离 ![]() 一般说屈平的作品以怨君为主题,并不尽然。细看以后,可以发现他的主题其实是一种出世主义、一种以楚巫为基调的神仙思想。这种主题本⾝就含有多情善感的凄凉意味,这是他杀自的人理生论。没有这种人理生论,他自然可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了,自然也就不必以一死来明志了。 佚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国中最古的五言诗。它是《诗经》《楚辞》以外最突出的古诗,是奠定六朝以后五古的基础。它是源出自汉朝文人的仿"乐府",题材虽是民间的,手法却是文人的。这十九首诗,自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 ![]() ![]() 汉朝的乐府机关,主要在搜集民间诗歌,用来配乐。配出来的,就是"乐府",没配的,就是"古诗"。所以"乐府"和"古诗",只是有无配乐的分别。《古诗十九首》当年也有它的音乐 ![]() 曹 ![]() ![]() 曹 ![]() ![]() ![]() ![]() 当汉朝⻩中之 ![]() ![]() ![]() 汉朝未年,在未央宮里王孙残的时代,权政早就风雨飘摇了,它的命脉能够延续三十年,实在是曹 ![]() ![]() 曹 ![]() 蔡琰:《悲愤诗》 蔡琰(约一七七~?),字文姬,又字昭姬,河南杞县人。她是蔡邕的第二个女儿,"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在才具上,很像她⽗亲。 蔡琰嫁给卫仲道,没有小孩,丈夫死后,就回娘家守寡。天下大 ![]() ![]() ![]() ![]() 后来董祀做官犯法,判了死罪,蔡琰亲自向曹 ![]() ![]() ![]() ![]() ![]() 蔡琰感伤 ![]() |
上一章 要把金针度与人 下一章 ( → ) |
李敖的最新综合其它《要把金针度与人》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要把金针度与人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要把金针度与人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