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71 时间:2017/9/29 字数:11040 |
上一章 第十四章 明朝 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下一章 ( → ) | |
明朝,居国中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朱棣(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 ![]() 国中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最为微 ![]() ![]() ![]() ![]() ⾼度**集权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过去曾称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里看来,这是一座“不吉样”的国都,没有一个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长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蒋介石亦未能幸免。 可是孙逸仙称南京“⾼山深⽔与平原钟毓于一处”这伟大的背景和他的眼光却互相衔接。算来也与他的志趣相符合,今⽇他的陵墓以花冈石和大理石筑成,即位于紫金山之 ![]() 朱元璋在14世纪成为国中的国君。其既从极为卑 ![]() 同时朱元璋在国中政④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上留下来的痕迹,也同样的带着戏剧 ![]() 这严紧的管制是鉴于前代之覆辙所产生。当蒙古权政被驱逐出境之⽇,元朝当然的被否定,即使是以前的赵宋也因为管理松懈而被指摘,抚今追昔,国中的官僚组织及民人如果整个地确守纪律保持团结,此泱泱大国决不会受制于外来之少数民族。大凡专制政体总离不开道德作护符,以明朝的事例而言,朱元璋本⾝即是他的发言人,他曾御制书刊数种,內中提到他的严刑峻法,仍是受昊天明命,非如此即不能使纪纲整肃。 事实上,维持⾼度的**集权仅有纪律仍是不够,当中大部分的成效,实因恐怖政④治而获得。朱元璋在历史上曾主持政④治整肃4次,时在公元1376年至l393年之间,被检举的对象有府政⾼级员官、⾼级将领、公费生学、寻常百姓、各处地主,以及家族首长。其检举之程序似有定型,起先首犯人物以贪污谋反的名目造成刑狱,是否有真情实据不说,只是刑狱的范围只有越做越大,与谋的同犯及嫌疑犯也愈罗致愈多,和主犯曾有来往也是有罪之凭据,一种含糊的道德上之罪名即可置人犯于死地(专家曾作估计,因这样的检举而丧生的不下10万人)。当案情结束之际,皇帝也以各项罪名将各审判官处死。 经过这4次整肃之后,这家国与社会即使以国中的标准看来,也算是极度均匀,从此中枢不设宰相,迄至明亡,这体制不变。国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出面主持。所谓“言官”即监察人员,有权检举施政不法之处或官僚机构中不循常规之处,必要时也可以向皇帝诤谏。他们若含默不言,算是疏忽职责,然则言官并不因为建言,即可无罪而置⾝于刑罚之外。有明一代曾有不少言官因为执行职务时冒犯了皇帝,御前不赦,而死于监狱。 俾斯麦曾认为德国经他经营,至19世纪末年已达到 ![]() 明朝的军事设计仿效元朝,但是不以种族区分为社会的阶层,而是全民分作“军户”及“民户”一般军户不纳税或仅纳少量之税,尽可能时还分配有困地耕种,且是子孙相继,但他们有向家国服兵役的义务。所谓各“卫”及“千户所”即等于各团营之司令部,既配置于边防线上,也零星搁置于內地。各“所”有指定的“军户”永远保持兵员不会欠缺。作战动员时,等于师旅之战斗序列即由以上各单位菗调编合而成,视需要的情形而定。在朱元璋御宇期间,国全有170万至200万的军户。在这组织系统的有效期间,征用军事人员的工作因之简化,而最重要的是,使—般农民不至受征兵的打扰。 明朝的财政 朱元璋另有—套设施,是关于财政与税收,其关系更为重大。经过他4次政④治上的检肃之后,国全确实散布着无数的小自耕农。一般土地税的税则至轻(虽说地区间的差异仍是很大),征收时多以收取⾕米及布匹为主。不过税率虽低,纳税人由各乡村里甲的领§导人监督之下,有向家国指定之仓库 ![]() ![]() 每一县份都将它向民间征取的人力与物资列成账目。全民编成班排轮流供应服役。当朝代创始于14世纪时,每一民户只在10年之內有一年轮到服役,只是当中有些应差的名目,夹带着不定的财政义务:管理仓库的收账人要负责每一石⾕米到每一枝蜡烛的 ![]() ![]() 朱元璋的擘画 600多年之后我们翻阅这段纪录,深有感触的不是当中节目的详尽,而是如此一部计划在事实上竟可以付诸实施。很显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带着不少乌托邦的⾊彩,它看来好像一座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家国。**集权能够到达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简化,一个地跨数百万英亩土地的家国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特殊情形下,则由民间经济作主,形成人力与物资可以互相 ![]() 仅是对朱元津的褒贬还不能全部解释此中的奥妙。不管说设计人确实是具有天才的创造人或是极毒辣的 ![]() 可是他所规划的长久影响则只有令人扼腕,这等于向中外宣布:国中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府政本⾝既不对服务 ![]() 所以明朝官僚主义程度之坚強与缺乏弹 ![]() 15世纪初,朱元璋的一切规划好像全被他的第4个儿子朱棣所否决。 明成祖朱棣改弦更张 当朱元璋于公元1398年逝世时,南京的皇位依照传位于长裔的办法,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不到一年,朱棣反叛,內战3年之后,叔⽗打败了侄儿(后者可能在宮殿里失火时丧生)。夺位之后,朱棣采取了几项行动使他⽗亲朱元璋所有的方针政策被推翻:首先他即不顾朱元津的遗命,进兵安南。最初明军之行进极为顺利,朱棣乃将今⽇越南北部划置为国中的行省,只是后来越南人采取游击战术,国中远征军进退失所,加以 ![]() 在北方,朱棣也不相信不介⼊政策。他自己即亲率大军讨蒙古5次,两次渡过克鲁伦(Kerulen)河(今⽇在蒙古共和国境)。在此之前,国中的君主未曾亲率大军如此劳师远征,朱棣的队部每次大概有25万人左右。当最后一次远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內蒙的多伦诺尔附近。 重建京北的宮庭与城垣,在他督导之下经营了12年,使用的匠人达10万,劳工达百万,城垣⾼40英尺,周围14英里,直到1962年因为疏畅市区的 ![]() ![]() 郑和下南洋 在这一切纷至沓来之际,朱棣更命令宦官郑和屡次下南洋。第一次航行发动于1405年,计有大船62只,小船225艘,上载军民27800人,最大的船,长440英尺,宽186英尺,即次级之船亦有370英尺长,横宽150英尺。这样的巨船只见于书刊不见于实物,可是1957年考古学家在当⽇船厂附近发现有船舶舵等一桩,经过估计,其舵叶之⾼宽都应当在20英尺以上。 郑和曾前后下南洋7次,最后一次航行于1432年间,已在朱棣之⾝后。在后面主持此次派遣的乃是朱棣之孙朱瞻基,明朝的第5个皇帝。平均计算起来,这7次航行中每次费时20个月。这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MalaccaStraight)与海盗作战,⼲预爪哇(Jvaa)之內政,擒获锡兰(Ceylon)国王(今⽇之斯里兰卡SriLanaka,企图劫夺郑和之船只),发解南京听讯,又劝说了好几十个国王与酋领向国中进贡,有些国王还亲来国中观光。这舰队巡弋于印度洋,派遣分队前往主要航线之外的地方,从波斯湾到荷姆兹(Hormuz),洲非海岸之桑吉巴尔(Zanzibar),红海之⼊口处亚丁(Aden)。舰队之中有7人还曾往回教圣地麦加(Mecca)。 郑和之后再未有遣派舰队之事,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军政部∕长)刘大夏焚毁。现代国中学者,对于郑和之下一辈在上述灿烂光辉的创举之后不事继续,既感惊讶也觉得愤恨。看到不过百多年后,国中东南沿海即要受⽇本来犯的倭寇躏蹂,澳门且落⼊葡萄牙之手,不免令读者切齿。国中从此之后,迄至19世纪无海军之可言。而19世纪向外购办之铁甲船,也在1**5年的中⽇战争被⽇本海军或击沉或拖去。 这问题迄今仍没有确切的解答。不过朱棣的经历,在历史上确有离奇巧遇之处:1045年坦麦能(Tamerlane)正准备侵*我国,但却在举兵前夕逝世。国中的幸运君主因之避免了与世间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周旋;西欧之海上威权,则待到朱棣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之后,又经过若⼲年才开始出现;他之攻安南并 ![]() 在此关头需要特别提出的则是,朱棣的征敛只能因循他⽗亲的规划,得自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既缺乏省区间的联系,又无各行业间的经营,于是筹措的办法,要不是直接科敛,就是引用⾜以产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将朱元璋辛苦存积的贮蔵菗用,加紧添发纸币,再不然就是平面地向下层加庒力,勤派额外捐输,增添不给酬的工役。朱棣为人机警而有城府,也带着几分魅力,他经常在⾝边役使着一群文学之士,他们将他的年鉴和施政的号令一再修饰,也算写得令人动听,只是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广泛,已不能全部掩饰了。例如各地的方志即提及国都北移,多种赋税之附加,平空地派上了800英里的脚费;工部的报告提及,工匠原应服不给酬的工役,每人每年只30天,而修建京北时,却有整年不返情事;一个知府因反对额外科征,被置放在一辆槛车之上押解赴京,由皇帝亲自审讯;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夏元吉任官20年,只因为反对漠北用兵,被朱棣监噤3年,直到皇帝去世才重获自由。 现存的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与物资。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郑和最大船舶有甲板4层,內有家属用之船舱及公用厅房,有些船舱內设⾐柜,亦有人私厕所,使用者持有钥匙。随行家属包括妇女及孩童。虽有商人夹杂其间,他们并非个别出资经商。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摘。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宮庭生活之⾊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府政使用当作文武员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大巨舰队。郑和所率领的军队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明宣宗朱瞻基 当朱棣于1424年逝世时,皇位由太子朱⾼炽袭承。不到一年,后者也相继驾崩,接位者为第5个皇帝朱瞻基,当⽇不过26岁,他曾受极好的儒家教育,御前也有好顾问,在个人讲,朱瞻基不乏对国事判断的能力,在明朝皇帝之中可算难得。他的艺术天才与宋朝皇帝赵佶相比,尚可能较赵佶为优。今⽇他的作品可见于国美⿇省剑桥的福格博物馆(FoggMuseum)、堪萨斯城的勒尔生美术馆(NelsonGalleryofArt)和纽约之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等处。朱瞻基与宋朝优柔寡断的君主不同,要是事势需要的话,他既可以极端的強硬,也可能极具决心。 他登极不久,北方边境的情形已相当的和缓,原因乃蒙古人分作东西两支忙于內衅,已无暇问鼎中原。而困难的问题来自南方:朱棣之征安南,至此用兵将近20年,休战之⽇尚不可期,国中的资源与人力好像投⼊一个无底洞里。朱瞻基登极时越南人又以游击战术大败明军,新皇帝派遣他手下能将带着援军前往,而战局只有更恶化,援军司令只能与越南人谈判,让国中文官和残余队部撤回明境,而他在公元1427年回国即被拘押而判死刑。 国內全面叛变情形尚未展开,可是征象已相当的明显,长江三角洲为全帝国最富庶的地区,看来也最是当⽇危机四伏的地区。此中尚牵涉到一段法律上的问题,因为南宋強迫购买这地区內的民田,迄至朝代覆亡,所应付之价款并未付清,元朝有据之为公田,且更扩大了这地产的范围。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同样的规避了法律与主权上的纠纷,他只称此间民人在他登极之前曾支持过一个和他作对的地方首领,因之他以战胜者的地位没收了全部有问题的产业。可是他也未设局司掌管这带田地,所谓租金也混同在一般士地税之內,而在久历沧桑之后,地形也有了变化,民人田产分割的买卖因之含糊不清。及至此时,问题已不在产业的主权,而是管业人每年向府政所付费用,称为田租也好,称为土地税也好,超过其他各处纳税人所付远甚,使很多小自耕农无法支应。朱棣的额外征收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 ![]() 在朱棣最后几年內,此地区的税收,已开始累欠。国中 民人的欠税一般有传染 ![]() 安南的问题与长江三角洲欠税的问题一时俱至,年轻的皇帝不得不采取果断的行动:他提议从安南撤退,立时使朝廷意见裂分,因为这地区名义上已构成国中之一行省达20年,当然是全帝国之信用和威望所攸关,所以朱瞻基不得不利用本人权势去堵住主战派之嘴。当全部撤退付诸实施时,他也赦免了已判死刑的司令官。对付长江三角洲的问题,他则任命周忱为当地巡抚,此人无官僚习气,而勤于任事,兹后他任巡抚达20年,远超过朱瞻基的在位期间。他的办法是将减税的方案不彰明昭著的施行,因之避免了向时下庒力屈服的窘困。他也经常巡视各乡村,与农民展开对话,调查收税纳税之程序,研究拖欠付税的远近原因,同时将过程中各项罅隙填实,将零星的错误纠正。关于货币问题,皇帝接受了户部尚书的建议,此人即是祖⽗朱棣囚噤了3年的夏元吉,其建设新辟一些商业税,所收全用纸币,以和缓通货膨 ![]() 他的政策全站在消极方面,因之不能扩大帝国的威权,也不能增加其声望。假使没有采用这些更正的步骤,以后的结局如何殊难断言,可是从需要撤退和紧缩的程度看来,我们至少可以说,如果环境的开展与事实上的情形稍有差异,朱棣在历史上的声名很可能和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等量齐观。 缙绅成为社会的中坚 当朱瞻基在公元1435年去世时,大明帝国已不复可能由上端随意地 ![]() ![]() 这时候每一个村庄沿照朝廷的指示制定它的“乡约”又构筑“申明亭”和“旌善亭”各一座,村民之有善行及劣迹者,其姓名由⽗老查明公布。此外,村民因为遗传、婚姻、财产 ![]() 每当农历正月及十月,一年两次,各地方主贷“乡饮”所有的人户都要参加。在分配饮食之前,有唱礼、演讲,宣布朝廷法令和批评乡民不守规则行为之各种节目,如果有劣行的乡民规避被指责的程序,则由全体与会者指摘其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府政,充军边疆。这样一来,所有地方府政按部就班的职责都已经在乡村中实施兑现,于是官僚即可以在城垣內执行他们的任务。在朱元璋的时代,所有官僚除非特准,否则不许下乡,如有擅自下乡的,可以以“扰民”论罪,判处死刑。 经过70年之后,以上各种法制规章大致已被时代淘汰而不复生效。文官组织已经一再扩大,其员额超过当⽇2倍而成长至3倍。一般官僚生活舒适,即使名义上的薪给如旧.他们已有各项半合法的额外收⼊。当初的14,341殷实的户口此时已无人提及。他们已被“缙绅”阶级替代,西方的学者照英国习俗称之为gentry。这缙绅阶级包括所有文职员官和他们家庭中的成员,并及于监生贡生和捐资纳监的人物,他们由府政准予“冠带荣⾝”人数远较朝代草创期间为多,可是最多时仍不及国全人口百分之二。并且也只在朝代末年,土地已有相当的集中,捐资纳监的滥泛,才有这程度。切实的数字无法获得,只是我翻阅过一大堆各地方志、传记、官方文件等等,约略估计可能有25万户各拥有田地在200亩(约強于30英亩)至2500亩(稍強于400英亩)之间,而且下端的户数远较上端的为多.超过以上资产之户数则极稀少。 这缙绅阶级要不是与文官集团通声气,即是当中的成员,所以他们是国全中等地主和大地主,既为朝廷的执事人物也是乡村间的地方领袖,因之构成了⾼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的联系。他们公认,良好之府政植基于保持传统的社会价值,并且这一个优秀分子集团的成员又因为社会之向上及向下的流动 ![]() 明代历史的特 ![]() 官僚阶级既将他们心目中的府政当作一种文化上的凝聚力作用,其目光又离不开小自耕农用精密耕作的方式去维持生计,自是不能欣赏现代经济的蓬 ![]() 明朝的税收制度也是一大阻碍力量。简单说来,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不顾世界嘲流,制造出来的一种财政体系,过于简陋;第三个皇帝又不顾其设计之目的,只拉过来将之滥用,第五个皇帝采收缩退后政策,使之不致全面崩溃。可是演变至此,要想改造这制度的机会业已一去而不复返,如果要构成经济上更为有效的组织,则必须采用一种不同的会计制度,如是则整个文官集团都要重新训练,更用不着说要组织行银培养带服务 ![]() ![]() ![]() ![]() ![]() 明府政与自然经济的力量分离,是它行政上的特⾊之一。其衙门机关既缺乏在业务上增加活动范围的力量,也只好強调儒教的意识形态,而且其施用政④治上的威权也愈来愈过火了。在许多情形之下,这政④治威权带着负 ![]() 这可不是说明朝的历史读来只是⼲燥无味,相反的,这相持不下的局面內产生无数的纵横曲折,包括了各种 ![]() ![]() ![]() |
上一章 中国大历史 下一章 ( → ) |
黄仁宇的最新历史小说《中国大历史》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中国大历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中国大历史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