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随笔集是阿城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综合其它 > 阿城随笔集 作者:阿城 | 书号:39628 时间:2017/9/6 字数:2603 |
上一章 古董 下一章 ( → ) | |
叁十年河东,叁十年河西,真是这样。 小时候,家住京北宣武门內,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一是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到他家去玩儿。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 清代的清教意识浓,皇城內噤乐娱场所,所以南城,也就是出了宣武门,前门,崇文门,才是花花世界。前门大街以东,也就是现在的崇文区,多匠作。宣武区呢,多戏园子、 ![]() 温柔乡里却多豪杰志士,琉璃厂以东,是杨梅竹斜街等八大胡同。烟花巷是最时髦的, ![]() 于是大臣和京官常有在南城另建宅院的,方便乐娱。这样的院落,比內城的正经宅院多人气,我的这个同学家,就是这种 ![]() 我这个同学很喜 ![]() ![]() ![]() ![]() 二呢,是班上有个姓杨的同学,对山⽔画狂热,用⽑笔蘸⽔彩颜料在任何纸上画贺天健式的山⽔,说实在, ![]() ![]() ![]() ![]() ![]() ![]() ![]() ![]() ![]() ![]() ![]() ![]() 我们两个都不屑参加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坐在那里画石膏,画静物,有摆样子给窗外经过的人看的意思。我们是放学后去琉璃厂的小子。 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份,我后来总不喜 ![]() 安静。青砖漫地,扫得非常乾躁。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斑散缀,花木清疏。冬天,店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 人和气。 ![]() ![]() ![]() 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国中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钱就是一个问题,可当时的东西也不贵),他们是⾰命的接班人,跟着⽑主席,砸烂旧世界,终于是史无前例的产无阶级文化大⾰命。 叁十年河东,叁十年河西,风⽔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 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愉快。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毕沅到江西做官(这官也实在做得是地方),有个知县送十多块砖,派人押来,因为毕沅五十大寿。 毕沅当然是 ![]() ![]() ![]() 不过钱泳的《履园丛话》也记了砖的事情。嘉庆年间谢启昆做浙江布政使的时候,因为整治庭院,挖出八块砖。砖上有“永平”字样,于是谢启昆考定为晋惠帝永平年间的古物。得了古董,谢启昆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八砖书舫”而且设宴雅集,自己赋诗纪之,和诗的多到数十人。偏偏有个人不识相,说这“永平”两个字是明朝永平府烧造标记,古董于是不那么古了。谢启昆气得大骂“你们这类嗜古家,就会穿凿附会,一块砖也值得深究吗”! 钱泳记的这件事,好象不是在骂人,因为不识相的人也许说的是实话,只是不识相罢了,谢启昆则是将雅趣看得很透,把话兜底讲出来,倒有真意,谁还能再说什么? 认真说起来,清朝在古董的趣味上是很宽的。这和大清律有关。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规定八旗弟子不可经商,怕受腐蚀。不经商⼲什么呢?每月领了饷银,多也不多,物价稳定,吃穿够了,于是只好游手好闲,玩笼鸟,玩鹰,放鸽子,遛狗,斗蛐蛐,收鼻菸壶,听戏。 因为听戏,八旗弟子养成为专业听众。听戏真的是听,不是看,眼睛是闭起来的,而且脸不朝戏台,更专业的是钻到戏台下面听。对这样的专业听众,唱戏的怎么敢唱错? 开玩笑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弟子经商。一八四○年前,因为瓷器、丝、桐油的出口,清朝是⽩银⼊超国,一仗打下来,贵戚才渐渐明⽩洋人是要有贸有易。清朝叁百年,如果贸易的意识健全,历史会不会另一种样子呢? 我有时候到宣武区游逛,会想,古时候,这里是商业区呀。可是,它怎么连仿冒古董的样子也没有了呢? N6ZWw.CoM |
上一章 阿城随笔集 下一章 ( → ) |
阿城的最新综合其它《阿城随笔集》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阿城随笔集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阿城随笔集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