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山洞里,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宋彪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别说是他们,就连宋彪的⾼中同学和营部里那些战友也不清楚,大家只知道宋彪是一个很别扭的牛人。
用宋彪自己的话说,他们家盛产学霸。
宋彪的爷爷是三十年代留学德国的社会心理学专家,号称是唯一见过弗洛伊德本人的老牌学霸,他姥爷是留学苏联的冶金工程学专家,也是一个老牌学霸,想当年两位老学霸一起打下牛棚,从此成为知己,后来就安排儿女相亲之类的,最终制造出宋彪这个别扭孩子。
宋彪⽗亲在八十年代曾留学西德深造机械力学,回国之后就成了国內第一代结构力学有限元法领域的超级学霸,基本在他们学院和该领域有关的所有论文,没有他⽗亲签字都别想发表出去。
他⺟亲是亚洲近现代史领域的专家,一直是在外 部工作。
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宋彪自然很扭曲,小时候就稀奇古怪的让大人摸不着头脑,他初二的时候第一次找⽗亲问题目,结果是“UFO大气层飞行动力理论和飞行包线猜想”⾼中毕业之时保送⽗亲的院校读机械设计专业,他自己感觉太扭曲,莫名其妙的就去当兵了。
家里当时比他更别扭,可一贯不懂这孩子的心啊,索 就随他去吧,大不了服完兵役再回来读大学,结果更别扭,他居然又申请当志愿兵。
队部那时是真想要他,支队政委特意准备打电话和他家里沟通一下,让他的家人理解国防,结果一看这学霸家庭的名单,最后愣是没敢打过去。
宋彪的别扭之处特别多,他对⽇本三十步 和莫辛纳甘步 感趣兴,于是就将两个 都拆成零件相互比较,一个人坐在火堆旁边琢磨着,找了一个标尺在那里量来量去,想要推算三十步 的后坐力到底低在哪里。
莫辛纳甘步 的后坐力算是比较低的,比李恩菲尔德还要低,口径差不多,唯一的解释是前端闭锁 机,回程较长,较为复杂繁多的 机零件产生的擦摩阻力系数和应力变化也缓冲了后坐力。
三十步 呢?
显然是口径更小,他觉得三十步 的 机应力变化应该是很小的,基本就是全靠小口径在解决后坐力问题,因为应力变化小, 械在整体应力转变的系数值也低,特别是 击过程中的 膛和 管变化极低,由此保证了更⾼的 击精准度和平直的弹道。
仅仅是从材料的抗应力变化系数上说,他个人感觉⽇本三十步 的 管材质可能还不如莫辛纳甘,三八大盖有没有改变还不好说,至少现阶段是不如的。
如果单纯是从提⾼ 击精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本没有必要将步 弹子口径缩小到6。5mm,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整个设计中,因为材料和加工精度的不⾜问题,降低口径减少后坐力和应力变化是达到设计要求的唯一办法。
换而言之,⽇本必须采取这样的口径设计,应该说是很聪明的设计,一个小小的口径变化就解决了⽇本工业生产中所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
由此进一步推论,如果要将三十、三八步 的口径增加到7。62mm,那就必须先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因为三十、三八步 的 机设计更为优秀,零件更少,结构更简单,相应的,随着反坐力产生的应力就越大,材料要求就越⾼,加工精度就必须随之提⾼。
就1904年的⽇本工业⽔平而言,真要将三十步 的口径增加到7。62mm,那恐怕就悲催了,能否大规模生产都是一个问题,面临的难度恐怕比李恩菲尔德步 更糟糕,如果采取降低 能参数的方式大规模生产出来,最终 能又未必比莫辛纳甘步 更优秀,那才叫真正的别扭。
原来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别扭的破事儿,一点都经不起推敲,非要将对手想的那么⾼明做什么?
反过来想,难道⽇军就不想解决步 威力小的问题吗?他们要是不想解决,小⽇本兵闲着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将弹子拿出来挫一挫、蹭一蹭?
宋彪将两支步 重新组装上,坐在火堆旁继续琢磨着这些别扭事儿,拉着 栓腾折着,对比着,心里不停的犯嘀咕。
现代手动步 在一战时期就已发展到了巅峰⽔平,此后的改进余度很低,在这一代经典步 中,莫辛纳甘步 的优点是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 速低,cāo作呆板, 能可靠, 击精准,李恩菲尔德步 是 速最⾼,cāo作 能便捷,而造价和生产难度也是最⾼的,⽑瑟步 则是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平衡的一款。
⽇本三十、三八步 就比较另类了,通过非常特别的设计降低了零件数量和加工难度,使之适合⽇本目前的工业⽔平,弹道平直,后坐力最低, 击精度更⾼。
宋彪已经拆解过三十步 的 机,心里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瑟步 的 机是没有拆解过的,可他能够大致记得⽑瑟 机的结构图,就他个人的感觉,⽇本三十、三八式步 的加工难度相比同期的⽑瑟步 要低一些,居然还少了两个零件,这些都是源于设计上的优势,而莫辛纳甘步 的加工难度则是所有经典步 中最低的一款。
加工难度和制造精度是两个概念。
莫辛纳甘步 的加工精度并不比⽑瑟步 、李恩菲尔德步 低,差别在于前者的 机设计繁琐,零件更多,单个零件设计的更为简单,绝大多数的cāo作工和车 都可以生产,而李恩菲尔德步 和⽑瑟步 的 机零件较为复杂,需要更有经验的机 cāo作工,或者是更为昂贵的专用机 。
由此可见,⽇本和俄国现在的工业⽔平也就是这样而已,特别是⽇本,不要以为⽇本后来造出了航空⺟舰、大和级战列舰就意味着它的整体工业⽔平非常⾼,你想啊,⽇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常年将30%的zhèng fǔ财政开支用于军费,它能有多少资本投⼊到工业技术的开发?
由于⽇本在长达六十年的近代史中一直维持着非常⾼的军费开支,⽇本在二战前的军工业也异常发达,有一大批设计师和精良的cāo作工,还有规模庞大的生产设备,但在机 产业完全是世界三流⽔平,绝大多数的机 都是从美德法英等国进口,二战时的⽇本可以造一流的航⺟和战列舰,却只能制造三流机 也是事实,首先是在机 产业的理论和工业研究领域差之千里,其次是在电机、专用机 和组合机 三个领域被国美、苏联甩出万里之遥。
机 这种东西,哪怕是传统机 看起来都很简单,里面所存在的大量力学计算分析却基本都是学霸的范畴,此时的⽇本如果妄想用自己的机 去生产步 ,恐怕连毫米级的精度都无法保持,造出来的步 口径在6mm和7mm之间 飘是很正常的破事。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咱们从国美引进生产线也能生产英特尔 片,可那套生产线是咱们能造的吗?拜托,咱们连造奔腾级 片和单片机的生产线都是进口货,这些生产线就是组合机 和数控机 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衍生产物,咱们基本无力腾折,里面很多理论连宋彪他爸那个老学霸也腾折不了,真要让宋学霸去研究,十年內别指望出个“重大成果”除非是国朝集合所有相关学霸一起攻关。
用宋学霸的话说,只谈产业领域,咱们的机 产业整体⽔平相距国美差二十年,但在理论领域,咱们至少差五十年,前者还能追赶,后者基本追不上,三十年內无任何希望,因为国內就他妈的没人搞理论预研,都是照抄国美人和德国人十几年前的理论模型。
机 工业的发展方向一直是要逐渐减少对人的依赖,使得普通工人也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这才是工业化⾰命的特征和方向,包括数控机 的发展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传统机 的加工精度就不如数控机 ,只是生产效率和难度上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
二战时期的⽇本能用传统机 、专用机 和 练技工制造出大和级战列舰,可那个速度简直是⻳速,而国美则是下饺子一样的超快速制造,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国美对组合机 和专用机 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国美在机 理论领域的超凡成就。
国美可以自造机 ,而⽇本无法从国美进口,从德国和英国、法国进口的道路同样被掐死,一个后起工业之秀的悲剧就在这里。
通过机 产业的调整和扩产,国美不仅可以大规模爆驱逐舰、航⺟、战列舰,还可以一个级别接着一个级别的提升,只要在理论和设计上有所提升,产品线就可以立刻更换,为了专门的新产品和新零件提供大规模的专用机 、组合机 ,大规模的炸爆式生产,而⽇本就只能在二战前的基础上修改,原有的设计和生产框架基本没有变,也不敢变,一变就无法大规模的加工,一变就成了⻳速生产。
毫无疑问,机 产业的落后是⽇本落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战结束后的⽇本机 产业和电机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利用冷战和国美的大力扶持、技术转让,另一方面也是⽇本审视二战落败原因后的奋起直追。
作为一个学霸之子,作为一个初中时代就琢磨UFO动力系统猜想的家伙,宋彪很清楚二战时期的⽇本工业⽔平也不⾼,只是看起来很吓人,当然在这一时期的国中工业⽔平更挫的厉害。
⽇本在⽇俄战争时期的工业⽔平就摆在宋彪的眼前呢,通过他手里这支步 就能看出来。
⽇俄战争中的主力31式野炮的所有炮⾝不都是从克虏伯公司进口的吗?连炮架也是从法国施耐德公司进口,东京炮兵工厂只负责组装。
⽇本工业一点不可怕。
就像朝鲜、缅甸之流一看国中可以造计算机 片,可以造世界第一流的巨型计算机,就觉得国中好厉害,国中还可以造航⺟,造神舟,造北斗…。
站在学霸之子的角度看问题,两个字就能代表宋彪的所有心情——尼玛!
n6zw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