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评传是金庸创作的经典武侠小说作品 |
![]() |
|
逆流中文网 > 武侠小说 >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 书号:2142 时间:2016/10/5 字数:10012 |
上一章 七 下一章 ( → ) | |
努尔哈⾚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国中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的才⼲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国中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満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国中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①。 努尔哈⾚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老将终于死了,继承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庒力一点也没有减轻。皇太极接位之时,満洲正遭逢极大的困难。努尔哈⾚新死,満洲內部人心动 ![]()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略侵朝鲜。 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夺对象。在外 ![]() ![]() ![]()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內支给。后来在孙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食。⾼第代孙承宗为经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趣兴浓厚。袁崇焕做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扰,在和満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満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府政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的估计认为那时国中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人③。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④。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満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吉林、辽宁、黑龙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的败腐”以及清军战斗力強劲和统帅部⾼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方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了。持久的 ![]() 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大巨的振奋作用,这使中军国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投降了満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大炮,轰碎了“女真満万不可敌”的神话⑤。 清方从来没有期望真能服征明朝。努尔哈⾚和皇太极的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幼时住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天 ![]()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満清所打垮。 満清与明军 ![]() ![]()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満意⾜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 ![]() ![]() ![]() ![]() 明清双方统帅都 ![]()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満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为“大清”⑧)与国中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自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格式不合,碍难⼊奏,将原信 ![]() 第二年正月(在金国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遣前使,致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朝派到辽东的员官认为国中皇帝是在天上,自⾼自大,欺庒弱小部族,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下面照例列举七大恨,然后提议讲和。讲和要送礼,要求最初缔结和约时国中送给金国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每年 ![]()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 ![]() 大概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候批复,所以隔了两个月金国使者才回去,随同明方使者,带去袁崇焕及李喇嘛的书信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绝,所以袁崇焕无法作出任何让步,他的回信內容雄辩,文采焕发,说道:过去的纠纷,都是因双方边境小民口⾆争竞而起,这些人都已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再要追究是非,也已无法到 ![]() ![]() 李喇嘛的信中说:袁巡抚是活佛出世,对于是非道理,心下十分分明,这样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与各王子一切都放开了吧,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皇太极回信给袁崇焕说:过去的怨仇,当然是算了,否则又何必议和修好?你们的土地民人归我之后,都已定安,这是天意,如果重行归还,那既违反天意,又对不起民人。金国所以要出兵朝鲜,完全是由于朝鲜不对,现在已讲和了。说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来我方侦察,收纳我方逃亡,队部 ![]() 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明朝皇帝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国汗一字。 他答复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话很对,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不甚善? 后来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议抗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应赠送的东珠、人参、貂⽪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价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万两⻩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偿赠与。那时一两⻩金约等于十两银子(明初等于四两,后来金贵银 ![]()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理办,可见对于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⑨。此后每发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求。 当时议和的障碍,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 ![]() ![]() 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辽东经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国中北方的全部,议和等于是放弃收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领了辽东,辽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暂时议和,影响甚小。 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鑉、张俊、吴璘、吴玠等大将,都是兵精能战,金人后方不稳,形势上利于北伐,议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金兵,惟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搬动,只能用于守城,不能用于运动战。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BC。然而皇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一级。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国中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尔蒙古人⾼一等就満⾜了BD。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很明显的谦恭BE。 可见宋金议和与明金议和两事, ![]() ![]() ![]() 当时主张和金人议和,非但冒举国之大不韪,而且是冒历史上之大不韪。国中过去受到外族的军事庒力而议和,通常总是屈辱 ![]() ![]() ![]() ![]() 袁崇焕当然知道如此力排众议,对于自⾝非常不利,然而他已将自⾝安危全然置之度外,只是以大局为重BG。以他如此刚烈之人,对声名自然非常爱惜,给人骂“汉奷”那是最痛苦的事。比较起来,死守宁远、抗拒大敌,在他并不算是难事,最多打不过,一死殉国便是,那是心安理得的。但要负担“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名教罪人”的责任,可艰巨得多了。越是不自私的人,越是刚強的人,越是不重视 ![]() ![]() ![]() ![]() ![]() 他是个冲动的热情的豪杰,是“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的刚士,是行事不顾一切、“几大就几大”的蛮子,可是他终于决定:“忍辱负重” 在他那个时代,绝无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与风度。连袁崇焕自己在內,都相信“国人皆曰可杀”多半便是“可杀”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是正人君子纷纷牺牲生命而提出正义见解的时代。卑鄙的奷 ![]() ![]() ![]() ![]() ![]() 他对金人的和谈并不是公开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抨击,但他当然预料到将来终于要公开,清议和知友的谴责不可避免的会落到头上。 在袁崇焕死后十三年的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満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満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民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満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 ![]()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満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 ![]() ![]() 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怈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庒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袁崇焕却胆敢进行议和。那正是出于曾子所说“只要深信自己的道理对,虽有千万人反对,我还是⼲了”那种浩然之气BH。 诸葛亮出师北伐,天下皆称其忠。岳飞苦战抗敌,天下皆知其勇。袁崇焕的功业或许比不上诸葛亮和岳飞,虽然,那也是很难真正比较的,然而他⾝处嫌疑之地而行举世嫌疑之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负担,诸葛亮和岳飞却幸而不必经受。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壮士悲歌。他明知不能得到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孤诣能为后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文字时,想到他的耿耿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剧烈的心酸,感到了他英雄 ![]() 正确的战略决策无法执行,朝政越来越败腐,在魏忠贤笼罩一切的琊恶势力下做官,天天都可以送掉了 ![]() 他写了一首诗回答:我和你曾同生共死,我的內心你还不明⽩吗?又何必问安危去留?我在这里奋不顾⾝,本来不是为了富贵。故乡的亲友们如果问起,请你转告:边界还没有平靖,我只有感到惭愧,当然要继续⼲下去BI。 袁崇焕是三兄弟中的二老。大哥崇灿当他在关外时在故乡逝世。三弟崇煜随着他在军中办事,后来也告辞回乡。袁崇焕从宁远送他到山海关而分手,写了两首诗给他,说:边疆需要人守御,升平还没有得到,我早已决心报国,安危去留的问题不必提了BJ。 ①皇太极在西方人的书中写作Abahai,法国学者格奥赛(RenéGrousset)在《华中帝国的兴起与辉煌》一书中有“一四六四年的大变”一章,其中说:“皇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民人的军事才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理生解相结合起来。” ②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 ![]() ③何柄棣:TheLadderofSuccessinImperialChina,AspectsofSocialMobility,1368—1911一书中,认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万,到明末时已涨了一倍以上。 ④王钟翰:《満族在努尔哈⾚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一文中, ![]() ⑤《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民人死散殆尽。”《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东华录》载天聪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谋倡逃”《明清史料》乙编载,崇祯二年二月二十一,袁崇焕塘报:“一⽇之內,降者竟前后接踵而至。” ⑥“七大恨”:一、明朝杀害金人的二祖;二、袒护金人的仇敌哈达;三、越界出兵,助金人的世仇叶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 ![]() ![]() ⑦“观其向背离合之意,以定征讨抚定之计。”见《两朝从信录》。 ⑧当时満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史书上称为“后金”以与宋朝时的“金”有所分别。到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才改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満清,其实都应称“金”“満洲”的名称,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国号之后才出现,以前称“建州”或“女真”多数学者认为“満洲”是文殊菩萨的“文殊、曼殊”的音转。为了便于读者,本文中不将“金、清”“建洲、満洲”等称呼 ![]() ⑨《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BC宋⾼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宗赵构向金国上表称臣,表中说:“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BD《太宗实录》卷十二,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同守将求和,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尔等亦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BE皇太极来信的开头是( ![]() ![]() BF后来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那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人心,各有不同。尔大国岂无智慧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其实努尔哈⾚、皇太极等一直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求和,连祖宗也不认了。 BG他后来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说:“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说:“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所谓“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与金人议和。 BH《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BI袁崇焕《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 BJ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慰升平?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此⽇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 ![]() ![]() ![]() |
上一章 袁崇焕评传 下一章 ( → ) |
金庸的最新武侠小说《袁崇焕评传》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逆流中文网只提供袁崇焕评传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袁崇焕评传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全本小说网站。 |